在功能上,会展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、洽谈商业合作和进行市场营销的场所,它发挥的是一种桥梁和媒介的作用。西方大多数企业把每年的参展费用开支作为对外联系交际费列在Communication项目下,在营销方式上则把它与直接销售和电子商务相并列,三者属同一范畴的概念。
由于会展业本身是一种无污染产业,且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,因此对那些地域狭小,但在交通、通信和对外开放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来说,发展会展业常常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之一。
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都在采取各种措施,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亚洲一流的会议展览举办地。在一些办展历史悠久、展览业高度发达的国家,如德国,会展业已成为服务业中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。
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以物易物的初级交换时期,庙会和集市就已具备了“摆”、“看”、“交流”等展览会的基本特征,这被视作是展览会的原始形式。依附于宗教迷信的古代庙会,一开始只是一种祭祀仪式,、或者是传经布道、供神求愿的寺庙活动。这些活动一般要在寺院、庙宇的殿堂及大院内或门外空地上举行。形式神秘固定、庄严肃穆,多数由祭司主持,只让部分僧侣和信徒参加。内容除了焚香、燃灯、供奉、跪拜、祈祷、诵经之外,有时还伴有歌舞和威严的锣鼓及唢呐之声,响彻云霄,声震四周。
故此引来了好奇者及围观者的观看与议论,进而一传十、十传百,逐步召来了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光顾。一时间,附近村庄的村民、民间艺人成帮结伙前来助兴表演,各色人等粉墨登场;农夫、牧民携带农副产品,赶着牲畜借机交换,互通有无;作坊老板、手工业者、小商小贩争抢地盘,划地叫卖,出售投商品和手艺;江湖游医、郎中、方士、算命先生也不甘落后,纷纷赶来,招摇过市,、奔波谋生;还有乞丐、小偷、扒手也闻风而动,穿梭于人群之中,浑水摸鱼,以求一逞。
久而久之,原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,结果演变成为一种场面纷繁、人员复杂、三教九流混迹、商贸与娱乐结合在一起的乡镇大庙会。这种古代宗教庙会就是展览会的雏形。
庙会有着浓厚的农业社会特点。古朴、简陋、粗犷、松散,没有组织机构去要求,没有范围、规模来约束,一切顺其自然,自然生产、自然发展。
随着社会的进步,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,生产力不断地发展,农副产品逐渐丰富起来,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剩余产品和手工业产品。农民、手工业者、作坊老板就把宗教庙会当成了推销产品的重要渠道和市场,使得庙会上的贸易交流活动规模越来越大,人员越来越多,后来者居上,喧宾夺主,竟成了庙会的主流,而开始在寺院中举行的祭祀仪式反倒成了陪衬。这时期的庙会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农副产品、用品的交流大集市。不过,庙会的名称仍然保留着,时间和地点逐渐固定下来。
从原始庙会上的借机产品交换,发展到定时间、定地点、有目的的集市贸易交流,是展览会形式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。集市,学术界称其为展览会的初级阶段。